目前分類:家庭黑特、怨恨.. (2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無聊去逛博客來的書
繼熱賣的「教出好兒子」之後
居然又發現一本「教出好女兒」..噗..
雖然台灣少子化,但是關於幼兒教育的書真的是無敵熱賣的暢銷款

無聊翻翻那本「教出好女兒」的書摘,雖然這本不像「教出好兒子」是外國人寫的
不過感覺也不比「教出好兒子」差
兩本都是以比較專業的腦部與身體內分泌構造的男女差異去適時教導小孩的書
不過書摘的某一篇倒是引起我的興趣

=========================引文開始================================
【摘文6】 
爸爸影響女兒一生的性格與氣質 
很多女孩都偷偷穿過媽媽的高跟鞋和長裙,幻想自己有一天也能成為風姿綽約的女人。然而,連她們自己也沒有意識到,她們洗手的姿勢、哈哈大笑的樣子更像爸爸,甚至內心裡也一直朝著父親所希望的方向發展。 
(我爸一直希望我去運動,學英文,老娘根本鳥都不想鳥他
全世界我最度爛學的就是英文,寧願肥死也不會去運動,這一點不準)


●爸爸對女兒一生的影響極大,他們在不自覺中影響了女孩的擇偶標準、性格和氣質。 

˙父親影響女兒的擇偶標準 
父親是女兒生命中第一位男性,能為女兒樹立心目中男性的標準──女孩希望別的男孩像父親對待自己那樣來對待她。 

父親能使女兒懂得男人的深沉和廣博、榮譽與正義、價值與意義,當父親真誠地面對女兒,真實地表現出自己的男子氣概時,女孩將學會尊重男性,平等地對待男性。與此同時,她們也將學會青睞那些尊重她、平等對待她的男性,避開那些有暴力傾向的男性。 

對於女孩來說,父親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女孩的人生路上,父親能夠指引她對男性懷有健康的認識,也可能錯誤地引導她們,令她們在與男性相處時困惑迷惘,不知所措。 

調查顯示,四○%的女孩顯示出和異性交往的能力與父親有關。如果說母女的親密關係帶給女孩滿足的體驗和情感的支持,那麼父女的關係則使女孩初步懂得怎樣與異性相處,以及如何維持異性間的關係。 
(這點應該說明了我為何會成為不婚族..哈哈
我爸是個毫無同情心、同理心,還自以為了不起的人
看到過勞死的新聞,只會恥笑那個過世的人就是沒運動才會過勞死,然後開始屁自己以前工作有多辛苦
看到外勞被雇主虐待的新聞,完全嗤之以鼻,認為外勞在台灣都過的很爽
看到被詐騙集團騙的人,大聲恥笑那個受害者無知才會被騙
所以這就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位男性,一個令我極度厭惡不齒的人
這就是我人生中學到的"男性典範"..
就算理智告訴我說其實世界上的男人是有很多種類的
但我對男性的看法,腦中第一瞬間會跳出來的觀感
,基本上跟我對我爸的看法是一樣

厭惡跟不齒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心裡也會想說還是有像李李仁那種人存在
可是已經變成是我的一個天生的反射思維了
我完全無法相信這世界上會有尊重人跟對人有同理心的男人
就如同我爸是個世紀大爛人一樣
事實上我在ptt跟mobile 01上看到的男網友也的確跟我爸沒啥兩樣
更是讓我深信我的這個反射思維並沒有什麼錯誤之處
所以這一點分析..有準
父親會影響到女兒對男性的觀感)

jadz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還記得之前吳念真做了「台灣女人」短片
在他的臉書上討論的也很熱烈
有一位男性就發出了不平之鳴
「我覺得我自己也很偉大呢!白手起家,不遊手好閒。全家因為我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我不曉得為什麼總要把一些不上進的男人,看成社會的常態!」
結果很少在討論裡面發言的吳導,就回了他
「女人跟你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不會說自己很偉大,不會說自己讓「別人幸福快樂」,
這就是女人偉大而男人渺小的地方。」
還記得ptt上常常筆戰
很多女性網友就很不平,男人都要求女人要跟公婆住,但是遇到要接岳父母住就逃的比誰都快
某位男性網友就跳出來說,之前岳父母受傷,
我也有接我岳父母去照顧阿
結果接過去住多久??

..兩年..

接岳父母住兩年,就可以跟那些一輩子都要跟公婆住的女人同等了
我真的發覺,男人只要做出一點點付出,就覺得自己很偉大

jadz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2014.01.10)
再次變成本日熱門..冏??..這篇文章寫三年多了呢..
我在想..如果將來痞克邦很猛都沒有倒..
到我70多歲過著清幽的獨居老人生活時
這篇文章是不是還是會時不時變成本日熱門
在那個未來年代的年輕女孩,依然留言跟我說看了文章心有戚戚焉?

或許吧..而且可能性很大..
=======================================

變成本日熱門是怎麼回事...= =a...
這篇文章那麼久了怎麼被挖出來..囧..

================================

之前在PTT上討論關於重男輕女的問題
我提出因為同樣對兒子女兒付出養育的心血
但是生兒子的人就是可以獲得優先權
(被奉養的優先權,過節的優先權,姓氏與祭祀的優先權)
所以也不奇怪會有人墮掉女嬰跟用精蟲分離術一定要生男的
因為大家都想當那個可以擁有優先權的人
而不是被照護或是過節都要等女婿的父母那都OK了才輪的到自己的次等公民
有位網友的推文引起我的注意
"孝順外包,是台灣的價值觀"
讓我一直思考這句話

記得之前曾經搜尋到FG上的一串討論
關於一位住在國外的網友對於台灣婆媳問題的不可思議以及她的想法
還記得有位網友說自己也不希望將來弟媳不跟媽媽住,不然媽媽就會孤單一人
而有位回覆她的網友的一句話讓我很讚賞

「你媽是只有你弟一個孩子嗎?」

其實就是暗指那位網友並沒有將孝順自己親生父母當作自己的責任
而是將責任丟給弟媳

今天父母生下孩子,辛勤照顧把孩子養大
結果老了之後,受到照護居然是要看跟自己沒血緣的媳婦的臉色
或許有人會罵媳婦不孝

那麼請問父母辛勤養大的兒子女兒..你們是死了嗎?

Are You Dead Yet?

如果媳婦不顧,那麼兒子女兒們,你們手斷了嗎?為什麼不自己去照顧
結果當那個沒血緣的媳婦不顧,父母就會孤單過日,該剿的到底是誰?
為什麼有血緣的,受父母恩澤長大的人,不擔起照顧的責任?
感覺台灣的孝道其實是個天大的笑話
因為到最後必須要擔起照顧長輩責任的,都不是父母養大的小孩
而是沒有血緣的媳婦

jadz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0) 人氣()

這是痞子英雄的編劇陳慧如小姐於自己部落格所發表的一篇文章
原文在此
節錄部份如下

======================節錄開始======================

這兩天看到一則新聞,是關於一項調查報告,先簡述幾項結果:

7成以上大眾認為結婚是人生大事,認為結婚比單身好。
以性別論,認為結婚比單身好的女性,只佔了5成。
且,認為"已婚比單身快樂"的男性達五成七,女性卻只有三成九。

以我個人的觀點(不是專業的社會學分析),這代表,在目前的台灣社會裡
想結婚,認為結婚會比單身快樂的男性,多於女性。
因為新聞裡頭並沒有列舉,調查對象是否同時包括單身和已婚者
所以我先大膽假設,無論是已婚還是未婚的男人,都比女人對於婚姻來得"樂觀"。

為什麼會這樣?以我自己一個已婚六年的人妻來說,第一個腦袋裡蹦出來的理由就是(不代表全部家庭):
在婚姻這件事上,男人要承受的改變,"相對"來說,比女人小。
而在華人或亞洲社會裡,猶是如此。

在這裡,我想建議男人們先想像一個狀況
你和你的女友交往穩定,生活觀和價值觀都大致能配合
你愛她,認定她是你今生想牽手一輩子的伴侶。
有一天,她走到你面前,溫柔地對你說:

親愛的,我真的很愛你,但是,在我跟你結婚之前,我希望,你能先接受我開出來的條件。
每年的過年,農曆春節假期,你哪裡都不能去,你最重要的事,就是陪我回家
從除夕開始到初二,每天進廚房燒飯給我爸媽吃。
有時候,我們可能要待到初四,因為我老家比較遠,難得回家,我想多花點時間陪家人。
當然啦,我爸媽的兄弟姐妹還有長輩們,他們來到家裡的時候
我也希望,你可以準備一些茶點甚麼的,就算覺得大家的談話無聊,你也要在旁邊陪笑點頭。
如果長輩問起,你的精子是不是有甚麼問題,所以沒辦法讓我家女兒懷孕,你要大方地微笑,表示你一定會再努力。

端午節,中秋節,喔,還有母親節,父親節,我媽的生日,我爸的生日
這些,請你不要忘記,陪我回家看看他們。
我工作很忙,所以會沒時間準備禮品,麻煩你自己記上日期,幫我去採購妥當。

清明節?啊,我差點忘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就算全台灣大塞車,你也一定要想辦法陪我回家掃墓。
你家的墓?我有去過嗎?不好意思,反正,我想你家有人會照顧吧。
你要知道,一旦跟我結婚之後,你就是跟你自己的家庭切斷了
以後你的人生,當然都是以我為主啊。

 

請你先冷靜想想,你愛她,真的愛她,而要和她結婚,你願意接受她開的這些條件嗎?
你會不會說,那,我再想想看好了。事實上,在你的心裡,你開始懷疑,結婚會比單身好嗎?

而,做為一個女人,結婚之後,就是無條件且理所當然地,接受了做為一個男人的你,無法想像的改變。
換做是你,你,願意嗎?

========================================

我現在就可以很大聲的回答..我 不 願 意!

感覺文字工作者就是不一樣阿~~短短幾行字就說出了女人的心聲
但是男人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永遠都會打著傳統大旗理所當然的要求女人做到
當然如同原文裡提到的,很多女人也是那種「你的錢是我的錢,我的錢還是我的錢」
也是仗著男人就是要養家的傳統大旗在要求男人做自己做不到的事

不過陳慧如基本上現在的婚姻很美滿快樂..哈哈~
雖然陳慧如認為「妳知道,即使妳失去了很多舊的東西,但妳也得到了很多新的。」
但是我不禁捫心自問,有什麼東西真的好到值得永遠將養育自己長大的父母排到第二順位
永遠都再也不能跟自己的血親過節去換取那些「新的」東西
那些「新的」東西真的有那麼值得嗎??
或許現在Kelly姐的婚姻生活讓她覺得值得所以才美滿吧

但是我不認為有什麼東西好到值得的
小孩嗎?
所以搞了半天女人就是只能在小孩跟父母中間選擇一個嗎?
那為什麼男人從來不需要煩惱這個?
傳統習俗全都跟著男人走,就算男人自己有家庭但是還是可以理所當然的跟自己父母過節
從來不需要犧牲自己的父母
比較起來男人所失去的舊的東西,換到新的就非常值得
但是我還是覺得女人結婚後得到的根本不值得犧牲自己父母去換

因此Kelly姐的論點一點說服力也沒有..哈哈~
還是蔡燦得的說法深得我心~

jadz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原文出處「網氏女性電子報第205期」
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light/light203-1.htm



   結婚二十多年來,今年(2005)我第一次在除夕夜回屏東和家人吃年夜飯。說是團圓,其實少了爸爸。也是因為這個理由,我才打破過去多年的習慣。

  民國六十八年初,趕在農曆年前結婚,因為聽說接下去的一年是「孤鸞年」,不適合結婚。在南北兩地匆匆辦完婚宴之後,回到先生苗栗的家,和他家人一起圍爐。先生家人都是淳樸善良的人,雖然少了娘家的輕鬆歡樂,但因當時我自己還處在忙亂的情緒中,不太有現實感,也尚未體會婚姻對女人的真實意義,並沒有太強烈的感受。倒是那幾天,清晨聽到婆婆在廚房忙的聲音,就會趕緊起床,杵立在大灶旁,雖然不知道能幫什麼忙,卻隱隱知道當媳婦最好這樣做。身體原來比腦袋還機警。

  我排行老四,是第三個女兒,台語有曰「第三個女兒=吃命」,意思是好命,不必做就有得吃。不過在二年多之後妹妹出生了,成了家中也是當時家族中的老么,我才開始有了記憶,所以我不記得是否曾依偎在母親懷裡過、吃奶嗎?直到上了小學,仍一直深深懷疑我不是母親生的,問她,她不理我,問奶奶,她用一貫的深刻恥笑的眼神與口氣說「妳不是媽媽生的,我記得妳生出來時是唯一沒有鼻子的,哈哈……」聽起來,果然像真的。

  後來聽很多女性朋友描述,結婚第一年在夫家吃年夜飯的情景,根本食不下嚥,一直想著娘家的餐桌從此少了一人,還有人忍不住逃回房間先哭一場,擦乾眼淚再出去跟那一群「陌生人」把飯吃完。

  結婚後第二年,我們出國唸書,在國外待了五年,回到台灣時,多了兩小口。經過幾年婚姻和當媽媽的生活,我自己的女性意識開始蠢蠢欲動,亟待萌芽。我很快找到滋潤它的荒漠甘泉─《婦女新知》雜誌,開始訂閱成為讀者,一步步走向我的重新誕生。

  長出性別意識的我,當然會對年夜飯為何是「夫家專利」這件事感覺不平,對此,我自有平衡之道。因為平日住在台北,而公婆後來也遷居台北,每年我們因此就近先在台北和他/她們吃年夜飯,然後在大年初一回屏東。第一年這樣計畫時,給的理由是想跟一般人錯開時間,交通才不會那麼塞。公婆並沒有反對,阻力反而來自週遭一些女性朋友,她們告訴我,按照習俗,女兒要年初二才能回去,否則對娘家不好,叫我最好先問問娘家肯不肯讓我回去。我當場傻眼,真的打電話回去詢問,沒想到媽媽說:「回來就好,管它哪一天!」其實媽媽前面還有一句:「只要你婆家沒意見!」

  吃了這顆定心丸,「大年初一回娘家」就成了自此之後每一年我的過年方式。二十年來,坐過火車、搭過飛機,最經常開車。早些年大年初一上路,確實達到錯開尖峰交通的目的,後來則逐年壅塞(是愈來愈多女兒也在初一回娘家了嗎?)但我還是照舊初一回娘家。

  我的另一個平衡之道是以量取勝。雖然在婆家吃年夜飯,但大年初一回娘家之後,通常可以待上好幾天,和父母家人一起聚聚,從事許多戶外活動,享受南台灣溫暖的冬陽,度一個心滿意足的年假再回台北。

  別說我愛計較。一個社會,如果兒子理所當然就可以享受許多事,譬如逢年過節都可以在家陪父母,而女兒身上卻總有這麼多束縛和禁忌,當然是不公平的。這種種設計既是男女不平等的產物,而這些差別待遇又會回頭助長一般人重男輕女的觀念。改變不會「自然而然」達成,非得有積極作為不行。

  有個朋友的故事,最能說明這個狀況。這個朋友結婚一、二十年來,每一年都按習俗和婆家人一起過年。她先生家有四、五個兄弟,都已成家,每年年夜飯,所有人都回家來,一大家子,好不熱鬧。朋友先生家是虔誠的教徒,年夜飯前都會進行家庭禱告。有一年,她公公又照往例帶領家人禱告,誠心誠意感謝神讓一家人得以團聚過新年。這一年我的朋友鼓足勇氣,在公公禱告完之後,說她也要做禱告,她的禱詞是這樣的:「我要代表幾個媳婦感謝我們的父母,因為她/他們的寬宏大量,願意忍受女兒不能陪在身旁的孤獨,我們才能在這裡和大家享受團圓。」她說完之後,全家一片靜默。第二年,她首度在婚後得以利用年節假期,飛到美國陪伴早已移民美國卻獨自生活的父母過年!

  當然,隨著時代進步,關於過年的習俗,已經有許多不同的做法,譬如有些人無論婆家娘家,哪兒都不去,早早計畫出國度假。其中當然有人是為了慰勞自己一年的辛勞,但也有人是為了逃避在婆家娘家兩邊奔波的辛苦。曾有一對朋友夫妻,決定回台灣工作時,因為雙方父母家都住在台北,為了免於「這個週末/年節要去你家還是我家」的爭執,兩人後來決定遠離台北去找工作,省得麻煩。

  這雖也是個做法,卻不免消極,有一年我倒是嘗試過另外的做法。1993年夏天,我帶著爸爸媽媽、姊姊和她的孩子,以及我的兩個小孩,開了一部休旅車,一起在美國和加拿大玩了一趟;同時間,先生帶著他的爸爸媽媽、他弟弟一家到夏威夷度假。雖然我們自己的小家庭不能一起度假,但因平日這樣的機會多的是,沒什麼差別,倒是我們在婚後還能陪伴自己的父母家人出國旅遊,才是難得。從性別角度來看,此事對我父母家人意義更為重大,因為一般人總認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結婚的女兒還能夠自由自在地親近父母,想必帶給她/他們很大的安慰。原來女兒結婚只是多了一個(或兩個)家,而不是與原生家庭割裂。

  二十多年前,我匆匆趕在孤鸞年前結婚,因為是姊弟當中第一個結婚的,全家人都迷迷糊糊,不太知道女兒結婚究竟是什麼意思。隔年夏天姊姊結婚時,不僅媽媽、連之前從未見過掉眼淚的爸爸,都極為不捨,哭得涕泗縱橫。如果沒有必須區分兒子女兒、媳婦女婿的種種習俗,對所有的女兒和她們的父母而言,婚禮就不需要這樣的代表著「別離」與「斷裂」了吧!

=========================================================================================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94249

大年初一 女人也要回娘家

2005-11-29 00:00 作者:記者陳怡君台北報導(台灣立報)


不能列入族譜、未婚過世不能進入家族宗祠、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等三樣習俗,是讓女性覺得最不愉快的台灣習俗前三名。生老病死、婚喪喜慶深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女性卻往往在這樣的重要時刻發現「原來我算是『外人』」。

傳統習俗上,出嫁的女兒初一不能回娘家,會把娘家吃窮,台灣平等教育協會卻偏偏將新書取名為《大年初一回娘家》,探討男尊女卑的習俗如何以其龐大的力量影響我們的生活,讓女性成為不被肯定的第二性。

性平會理事長蘇芊玲表示,她們希望用生命經驗分享的方式,點出習俗中對女性的「割裂」與「雙重標準」,不管是將嫁出去的女兒當成外人,不能在初一回娘家,或是照料爸媽最久的女兒祭祀時排在兄弟之後等等,皆讓女性感到「我以為自己是家族中的一份子,卻有人告訴我『妳不是』,只因為我是女生」。

女書店主編鄭美里感嘆:「今天我們是一個走上街頭的女性主義者,但不代表我們可以不受傳統習俗影響。獨立自主的女性平時可以將自己打點得很好,卻常常在過年過節時覺得自己的渺小。」蘇芊玲強調,習俗是父權家庭最直接的展現,女性在一個家庭,透過婚姻只有勞務的角色,只有生兒育女的角色,她的位置並沒有被認可。女兒常常是家中照顧老爸老媽最貼心的子女,然而不論是分配家產還是進入族譜,貢獻最多的女兒卻被排除在外。

女書店與性平會發出4百份問卷,調查習俗中最讓女性不舒服的作法與觀念,前十名依序為:不能列入族譜;未婚過世不能進入家族宗祠;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親人過世時必須由男性執幡、主祭;第一胎生女兒不能吃麵線,否則第二胎也會生女兒;生兒子是弄璋代表高貴,生女兒則是弄瓦,代表較不值錢的陶土;結婚時新娘要丟紙扇將壞習慣留在娘家;生男送油飯、生女送蛋糕;生理期不能持香拜拜。

蘇芊玲表示,曾有朋友不滿的說,為何要假設新娘有壞習慣需要丟掉呢?她覺得自己並沒有所謂非改不可的惡習啊!婦女團體質疑,婚姻要求女性「進入另一個家庭,變成另一個全新的自己」,卻不要求男性這樣做。

習俗百百種,其中隱含的父權規訓鞏固重男輕女的價值觀,並以日積月累的力量深入每一個人的生活。民初魯迅點出「禮教殺人」的可怕,重男輕女的習俗雖未直接謀殺女性,卻依然在21世紀的今天繼續懲罰女性不公平的習俗不會自動改變,不論是不願意被迫簽下「放棄財產繼承書」的姊妹,還是爭取參與祭祖的博士老師,與習俗拔河,《大年初一回娘家》是手邊實用的參考書。

======================================================================

最近看到一篇報導,衛生署發現有些醫院的男嬰數量過多決定要調查
懷疑那些醫院有私下幫助篩選嬰兒性別
偉大的衛生署長楊志良很不解的說女生少稀有才寶貴阿,為什麼不生女的?

我想,上面的文章已經很明白的說了為什麼這社會的人還是要生男的

說難聽點,女生哪裡稀有了?只要有錢,就可以去買一個來傳宗接代
就算這社會男多於女,但是只要生的是男的,去買個老婆就可以享有上面所有的傳統好處
小孩一樣跟兒子性,兒子跟媳婦跟自己住天經地義,過年過節永遠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孩子
但是如果生女兒,就算女生在台灣人數少,So What?
上面所有對女生不利的習俗全壓在那些生女兒的阿呆父母上

生女兒哪裡好阿?

jadz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引用自姐妹淘網站

========================原文開始=========================

文/小艷

小時候,幾乎每個女生都夢想自己會有一場華麗的婚禮,穿上美麗的白紗,有個帥氣高大的老公。
長大後,幾乎每個女生還是想穿上夢幻的婚紗,並且那些婚紗有令人嚮往的品牌,然後我們還奢望能夠有一枚斗大的鑽戒,並能遇到真命天子,即使,我們都知道華麗的婚禮很花錢,而女人身邊的男人不若童年想像得那般美好。

甚至,還有些女生,草草結了婚後,仍然沒有辦過什麼華麗的或噴火的婚宴,還離了婚,就像我。是的,我在滿22歲的前一天挺著肚子向失心瘋似地公證了,自以為從此會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並且沒多久這個幸福快樂的日子就變成無底洞般的夢魘。只是沒有人喜歡聽別人的夢魘,我也正好不愛講,總而言之,23歲的我離了婚,並再度戀愛了。

話說回來,我永遠記得公證前內心快要蹦出來的惶恐與不安,也永遠記得離了婚後我拿著空白了配偶欄的身份證,在安和路上仰天狂笑又感動到噴淚,逢人自我介紹時就說「我剛離婚」。倒不是因此我就害怕再步入婚姻,也不是我害怕與男人長久的關係,應該是說,婚姻這件事情,對向我這種女人來說,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我不是在乎名分的人,我只管我愛的是誰,而婚姻讓我明白了我可能要面對可怕的婆婆、可怕的老公的龐大家族,以及可怕的「從此不能離婚」的可能。是的,不知道你知不知道,這年頭,離婚並不像分手那樣容易,離婚不是說再見就再見的(當然除非妳夠狠一走了之),因為,妳的老公可能不願意放過妳,或者妳的家人與對方的家人都覺得妳是棄夫棄子的混帳。重要的是,當妳真正明白想要的,或者說真正明白不想要的東西,例如妳想要愛情,但不想要婚姻,妳不想要每年陪著老公回鄉(還是回他爸跟他媽的鄉),妳也不想在過年時做年菜還被嫌,在陌生的親戚面前抱著孩子假裝溫柔賢慧。連抽一根煙都會被人質疑是不是以前「作什麼職業的」……,這種人生倘若在妳22歲時發生,妳大概會開始不解,為什麼從小我們被爸媽捧在手心上,是妹妹與眾手下的女王的妳,會莫名其妙因為自以為步入幸福的婚姻卻成了婚姻的傀儡,還難以申冤。

更何況,我總是不明白:
為什麼女人要嫁人,不能娶男人?

jadz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出處 - 「第294期女性電子報—新聞前線

                                                   男人無法容忍老婆回娘家?

網氏電子報

追求性別平等社會,先從破除「嫁」、「娶」觀念開始。

  最近台灣婦女網路論壇「婚姻與家庭」版熱絡討論著「回娘家的老婆」話題,緣自會員withch從yahoo 知識中的一個討論「『常』回娘家的老婆」,一名丈夫認為,老婆一週回娘家兩次,太頻繁了,而心生不滿,他主張,兩週回娘家一次算是適當。

  withch在論壇提問,一週回娘家一二次,算很「常」嗎?是不是「嫁」出去的女兒就不該回娘家了?結婚儀式中的「拜別父母」,意思是該跟父母「訣別」嗎?傳統婚禮儀式,到底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影響?

  性別不對等往往是從社會文化建構而來,而社會文化所展現出來的規範即是「傳統」。會員AXN感觸頗深的說,結了婚的人都知道,所謂的「傳統」,大多數是來規範女人的,沈重到,以致於女人漸漸地沒了自己的聲音和想法,「我也是『深刻體會』後才知道,原來,像發問者的那樣的男人是存在的」。

  接著,AXN想到女人的處境忍不住說:「講白了就是女人嫁到我家來,就是我的『東西』,要怎樣要我同意才行,但我怕人家說我沙豬,於是PO上網向大家控訴這女人太誇張,不是個『傳統懂進退』的媳婦,希望大家一起撻伐,以證明我是對的,那個不懂得做好女人本分的太太是錯的!」

  AXN說出部分男人的觀點,會員su400也回應說:「身為男人,我必須說,若有必要,常回娘家就不止是應該,甚至是責任。同樣的,若有必要,多待在夫家也沒有錯,並且同樣也是責任。」針對回娘家這件事,su400提出「若有必要」與「責任」兩項條件,同時引起了男女會員們的激辯。

  su400認為,基於夫妻平等的觀點上,不論是對婆家或娘家的責任,都應當由夫妻雙方共同負擔,AXN 和彤則針對回娘家或回婆家這件事,夫妻間究竟由誰來決定「必要性」而提出挑戰。我們了解,通常是丈夫主觀認定自己擁有這決定權,才會對老婆回娘家這件事產生抱怨,因為「嫁雞隨雞」的文化風俗,讓我們的社會較少產生「老公常回婆家」的疑惑。

  過去我國民法親屬編規定,妻子以丈夫的住所為居所,後來,這條法令缺乏平等原則而遭刪除,可是,傳統婚禮儀式仍保留了「嫁」與「娶」的習俗,例如,潑水、丟扇子、聘金等等。結了婚,做妻子搬到夫家仍被視為理所當然,一方面,小夫妻無力負擔房貸,反正房間空著也是空著,小夫妻住剛好;另一方面,也在嫁娶觀念仍未破除,男人社會化過程,事業、妻子、孩子……是他的一生成就來源,娶了老婆就是屬於「他的」,部分男人嘴巴說說要溝通、要平等,免不了還是以男人中心思考為出發。

  德國知名社會學家Ulrich Bech & Elisabeth Beck-Gernsheim 在《愛情的正常性混亂》一書引用另兩位德國學者麥茲‧果克(Sigrid Metz-Gockel)和穆勒(Ursula Muller)的研究指出,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觀念,始終沒有什麼改變,「父親們不煮飯、不洗衣服、不掃地,他們認為自己對於養家和育兒的經濟貢獻已經夠了」。因此,大部分男人基於「性別平等」,接受家庭主夫的角色,但多認為那是適用在其他男人的事,與他們無關!Bech和Gernsheim批判說,這種表面上具有彈性,骨子裡卻仍抱持著男外女內的老舊性別角色態度不放,十分狡猾。

  德國社會如此,台灣呢?面對性別平權的腳步緩慢進程,尋求性別平等需要各方不斷溝通、對話,我們認為已是普遍的共識,在破除嫁娶觀念之外,在「老婆回娘家」議題上,若妳/你想對論壇會員們提出想法,歡迎至「台灣婦女網路論壇」,與大家聊一聊。

==============================================================

只能說現在台灣男人還是一樣阿..
人家生女兒的父母花了那麼心血養了一個女兒
男人只因為多了那一根所以就自以為比岳父母偉大,老婆回家看自己父母也要他批准核可

jadz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用文之二「台灣寫真/老人問題 誰來養老

1998年5月第016頁
      
誰來養老?
文‧張瓊方/圖‧卜華志

誰來養老?這不僅是個觀念問題,更是個現實問題。

從民國一○○年到一一○年間,嬰兒潮人口開始邁入老年,台灣青壯人口負擔老年依賴人口的比率,將由目前的八比一,降低到四‧五比一。

眼看著這「養不起的未來」即將到來,叫人不禁擔憂屆時「誰來養老」?

我國人口老化問題來得較西方國家晚,但老化速度之快,卻高居世界排行榜第二名。

法國雖由一八六五年就開始邁入老人國,但老人人口從百分之七增加至百分之十四,足足經過了一百三十年;瑞典則歷時八十五年;美國七十年;英國、西德也經過四十五年。

反觀台灣,雖然遲至一九九三年才進入老人國之林,卻預估在短短的二十七年內,老人人口會快速成長一倍,老化速度之快,僅次於日本的二十四年。

不孝之罪

人口老化越快速,相對地社會、民眾的因應、準備期就越短。這突如其來的老人問題,確實已叫人有些措手不及。遑論老人福利、老人政策,就連「誰來養老」的基本觀念,都還停留在政府將權責歸諸家庭、家庭期盼政府出更多力的曖昧不明階段。

「每個國家的文化特性不同,不能一概而論。」「不能把家庭的責任全丟給政府!」內政部社會司執掌老人福利的官員如是說。

民國八十六年六月修正頒佈的老人福利法中,將老人扶養義務歸諸親屬。並訂定了罰則,「扶養義務人」對老人若有遺棄、妨害自由、身心虐待、傷害或留置無生活自理能力之老人獨處於易發生危險或傷害的環境中,「處新台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並公告其姓名。」

家庭不是萬靈丹

另一方面,民間老人福利團體、社會學者們卻批判,「孝道主義」、「三代同堂」等論調,是政府用以推卸老人問題的藉口。

「以我們從事社會工作的瞭解,理想與現實間有很大的落差,」台北市老人基金會執行長李雄指出,社會上越來越多老人問題,並非單純只是子女沒有孝心,生活型態、家庭結構的改變,才是主要因素。

jadz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用自「誰不該把父母送進安養院

========================原文開始=========================

發 表 自:barbarakern      2007/2/22 上午 10:23:05

我習慣讀一本書時,同時也非常認真地唸序言,不為什麼就只是想知道關於一個書本方寸的不同視野。尤其當這序是由編輯親自書寫的,更引起我好奇他們是如何引薦,甚至對於書的出版以及讀者有任何期望。

  那天翻到兒童繪本《我的奶奶不一樣》一篇名為【外婆,我很想念妳…】的序,這是由大穎文化的總編輯謝淑美所撰寫,大意是對於住家附近高級安養院的門前冷落車馬稀,勾起自己對於外婆的思念,她特別感念外婆在她小時候,耐心地哄了她受到驚嚇的幾乎整整一年。當大小便失控且失智的外婆被四個舅舅送進安養院時,她不僅怨懟沒人去探望外婆,甚至還沒好氣地問質問舅舅:「你們想時候一定也是外婆幫你們把屎把尿的吧?我不知道她那時候有沒有嫌你們臭…」

  謝總編輯感傷了,因為自己無法在外婆想回家時帶她回家,這成了一生永難忘懷的遺憾。於是,她決定作童書,「讓以後的小孩不會再因為要拼事業、把自己最親愛的媽媽送到養老院…努力不讓這樣的價值觀再繼續延續下去…」

  她還提到跟書店通路介紹書時,聽的人都掉下眼淚,「我們高興看到這樣的眼淚。至少我大概可以確定掉淚的人不太可能會把家裡的老人送去安養院。」

  看完這篇感性的自我心境描述,卻理性地責難、要求他人的序文,我不禁掩卷大嘆,或許原作者看到這篇序,會有不一樣的想思吧!

【失智老人該送往何處?】

  我不清楚謝總編輯寫到掉淚的人大概不會把老人送到安養中心,心中是否已經有更好的答案呢?

  按照她整篇序文的邏輯,似乎把老人留在家裡最適當。

  那麼,試問誰來照顧行動不變甚至失智的老人呢?台灣目前的家庭結構型態,雙薪佔了相當大的比例,讓一個生活無法自理的老人獨留家中,安全嗎?適當嗎?人道嗎?

  如果是單薪家庭,媳婦似乎就理所當然地成為看護者,等於在家庭成員照料之外,還要多擔負長者健康護理的工作,甚至沒有護理經驗的她們,還得從頭學習把屎、把尿、抽痰、拍被、梳洗、餵食…等等工作。

  我有一位在社會福利所當教授的學長,他長年研究台灣女性的家庭工作量,有次他非常感慨地告訴我,台灣女人真得非常命苦,尤其到四、五十歲的生命階段,孩子的養育照顧剛剛要轉型為生活教養,就要面臨擔負耗神、勞力的看護長者的工作,有時還長達十幾、二十年之久,等於是投入的工作量大、時間也無限延長,這是在其他歐美國家所少見的。由此可見,台灣女性的生命艱難,幾乎整部生命史就是一頁家庭成員看護史。


  於是,我質疑將身心不便的長者安置在家中的適當性。

【誰有權質問誰?】

  謝總編輯能夠理直氣壯地質問舅舅,那麼她言下之意,就是舅舅、舅媽們該辭掉工作,專心致力照顧外婆才算得上是孝道,那麼嚴酷的家計誰來擔負呢?職業生涯中斷的未來該如何重返呢?

  我們個人認知的孝道,真的可以套用在每一個人身上嗎?中國人的所謂孝順準則,難道沒有時空轉移的權變嗎?

  那麼我真的很好奇,謝總編輯該如何面臨未來照護公婆的工作?甚至是自己的爹娘,她又該如何處理?

  當我們一味地將他人推落道德困境時,我們是否想過,那樣的分別究竟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優越?還是真正地以人本出發,同理心地考量所有人的立場與艱難,甚至是顧慮個體的生命品質?

  人世間的問題,豈可以複雜兩字得解?!一味敘情地用道德簡化問題,也只是一種變相的規避,不僅無異於所有的當事者,也讓整個社會無法進化。

【童書的目的究竟為了什麼?】

  我不同意謝總編輯的文以載 “道”的作法—單面向的道德教化,若一定要選擇,我毋寧轉換成互動式的“道理”的研討。

  她作童書的目的是希望以後的小孩都不該把親愛的媽媽送到養老院,關於這一點,我個人覺得她也未免太濫情與一廂情願了!自導自演一齣兔死狗烹的哭調,大概也是希望自己百年之後,千萬別像外婆一樣孤零零的。

  孩子的未來海闊天空,家庭與社會型態也必然面臨重大改革,我們豈可以一己的思念,執抝地非得他們該怎麼做呢?

  所謂人類精神與智慧,的確有傳承的必要,但是也需要考慮到時、空的轉變,去善巧地修正細微的作法。

  以台灣社會的孝道而言,難道我們就非得抱殘守缺地將老人留在家裡,才稱得上是孝道?若非得堅持如此,我們就沒有立場去責難許多中下階層的男人,寧願選擇取外籍新娘來當廉價家庭幫傭、老人看護了。他們的非理性作法,不也是為了符合所謂眾口鑠金的傳統孝道?

  為何我們不考量社會型態的轉變,以及家庭結構組成份子的生命階段與計畫,權巧地轉化,讓所有在親情圈繞的人都沒有生命的遺憾呢?

  我那家財萬貫的外公,長年氣喘與行動不便,雖然寄居在舅舅家,但是做生意的他們似乎也沒太大的心力注意他的起居,甚至老人的異味還引來表姊的不悅,童年的我看著他一樓的黑漆漆角落,心中有不人忍、不解,我很懷疑這樣的照護對他最合適。

  國中時,我家斜對面的老奶奶得了老年癡呆症,擁有好幾家戲院的她,也是家財萬貫,子孫當然為堵人口舌,還是把她關在家裡,一樣沒人照料,大部分時間都是呆呆地站在窗邊,流口水、傻笑。有一次她走失了,好幾天都沒找到,半年後在重劃區的荒煙蔓草間找到屍骨。

  我真的懷疑,把老人關在家裡就算盡了到嗎?還是僅僅為了怕被別人說不孝,甚至就是為了爭奪家產而綁架父母親?

  我只是疑問著,我沒有答案,但願意用一輩子的生命去思索,正因為難為,所以為難。人性的可貴,是即使在人情的為難處,都能願意突破個人的我執,試著從每一個人的角度著想,不企求完美,或者得到最多數人的贊同,而是盡量做到無我的開闊,讓每一個在生命事件交集的個體,都有體悟存在意義的可能。

【愛不是契約式的義務】

  這篇序文最後這樣寫著:「你被父母照顧著長大,終有一天,你也必須同樣照顧你的父母。然後,有一天,受你照顧的孩子再照顧你…而,這照顧,不是只要吃吃睡睡就好。還要有希望、有關懷、有愛。」

  我並不同意這樣的說法。愛的傳承,並非因為我曾經付出,就非得要對方來日的回饋,我反而相信,真正的愛是一份開闊、成全與相信。

  我願意學習用愛再次了解對我行使暴力的父母,並且以希望面對新且柔軟的親子互動,因為我相信,愛,是沒有理由的。這樣的愛,不是緣由他們曾經照顧我的償還,更不是道德規範的必然,我只是自心生起一份愛。

  對於我的孩子,我自己所謂的付出,其實在當下,從他們的眼神裡,我已經得到最豐厚的回饋,我何必寄望未來終老的看護呢?況且,親子之間是沒有施受的名相二元對立,孩子的成長過程裡,已經讓我回春曾經,許多鬱結、不解的,都在陪伴的過程裡一起梳理,試問,父母難道沒有收穫嗎?那心靈的汁液難道還不夠甜美地讓我們忘掉老朽的恐懼嗎?

  我已經我學習不預設孩子該怎樣來照顧我,或者從小對他們進行道德譴責式的洗腦—把我丟進養老院就是大逆不道!我相信,孩子與我曾有的心有靈犀,已然最美,我也願意用感恩成全他們的生命規劃,因為我不想看見放飛的孩子,為我而墮入抉擇的兩難,當然,更不要自己的淚滴,浸濕、加重他們迎風的翅膀。

  我相信,孩子永遠是我心裡底蘊的溫暖,對他們的眷戀,我只能隨著自己身形的老朽,而埋入成全的暖泥裡。我寧願選擇獨居安養院,慢慢以風燭殘年來等待,若能來探望,感恩;若不能,曾有的寧馨依然是最美的想念。

  愛,從來是沒有恐懼的。不是因為我曾經如何待你,就揪著心要對方比照辦理。

  誰不該把父母送進安養院?

  這個答案是無解的。或許每個人都該從自己的內在行溯,生命是生住異滅,可貴的是,我們都能再每一個生命階段裡流轉,扮演不同的角色。最重要的不是我們能要到什麼,而是我們究竟在這些角色易位裡,獲得了哪種轉變生命的位能?以及懂得之後的慈悲心起。

jadz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下引用的文字出自「女王 - 母愛真可怕?

=======================引用開始======================

看到這裡,雞皮疙瘩忍不住...,原來「母愛真可怕」講的是把「母愛真偉大」變成了女人的一種壓力,女人的壓力變成家庭的壓力、孩子的壓力...甚至是孩子的的另一半、孩子的孩子的壓力...,這個社會給了女人必須成為偉大母親的壓力,而讓許多不適任的母親、不快樂的家庭造成更多不幸的下一代,或社會問題。

--------------------------

許多過去遭受不平等待遇的女人、被歧視的女人、活在重男輕女社會的女人,當她們成為了母親,卻也用不平等、歧視、重男輕女的方式去對待她的下一代,因為,只有女人懂得怎麼欺負女人。被婆婆虐待的,未來也不會讓自己媳婦好過,因為是女生而被父母看輕,活在非得生出一堆兒子才有地位的女人,未來也只會把財產分給兒子不給女兒,強迫媳婦生兒子,只把資源給兒子,叫女兒只要長的漂亮嫁得出去、會傳宗接代即可。

那些重男輕女的女人,常忘了自己也是個受過不平等對待的女人。而女人為何要為難女人?

jadz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用自「許常德 - 原來是要這樣
(應該是新書「母愛真可怕」裡面的一篇,許常德發表在自己的新浪blog裡)

========================轉錄開始=======================
「你媽媽對你的感情根本是變態,你還搞不清楚嗎?你若不清楚,你若還是護著她,就代表你
也是變態,你們才是天生一對,你應該娶你媽媽才對!」柔弱的女主角終於反撲。

她每次看到這種瓊瑤式的婆媳對白總是不可置信地搖搖頭
都什麼時代了
所以命運就安排她去體驗
她遇到一位她太愛的老公
不然以她在事業獨霸一方的身份
她根本不可能和這麼愛把媳婦當敵人的婆婆共處一室的

婆婆有時會幫忙洗衣服
但婆婆是會把她的衣服從全家的衣服堆中挑出來的
夫妻倆一起加班到半夜
餐桌上婆婆特別做的消夜一定是一人份
那一雙
筷子
在擺設整齊的大圓桌中央
她第一次感受到被這個家排擠在外
很難受
她老公知道了
事後老公的安慰讓她理解了這種太怕兒子被奪走的女性的苦處

在婆婆那年代的女人
女人大多數還是男人的附庸
說現實點就是個傭人並提供性服務
很容易突然被迫要扛起全家的生計和孤苦到老
所以她們不會問過自己的幸福
總是全神貫注守護著孩子
尤其是護的是單傳的兒子
既能傳家
又能陪伴
興家再造
大夢不願醒
她們認定的是命
並以堅忍來度過

不必老公這般提醒
她也有個這樣的媽媽
像大章魚長爪上上百個吸盤吸著孩子
媽媽最可惡的地方是她不但不承認
還指控是她太黏著媽媽還無法自主
也許單親的媽媽都活得太壓抑
被環境逼得抱著孩子共度難關
只能說陪育孩子的感覺太誘人
一路再辛苦都被「見見孩子成長的夢」安撫了
那年頭對單親家庭的看法是鄙視的
她難過了一晚後決定可憐這婆婆

日子慢慢來到了她正式晉入高齡產婦之年
婆婆知道這年頭管家裡的事是不能不考慮媳婦的感受的
所以婆婆沒說什麼
但她又深深感覺到說了什麼的低氣壓
漸漸佔據於生活上許多不起眼的地方
造謠  離間  假日一大早就叫她起來吃早餐
能不說話絕不多說一個字
這些都是當老公出差時婆婆會有的嘴臉
老公在家時
婆婆不但會跟她有說有笑還能和她一起去游泳呢

婆婆不惜讓她看到人性毫不遮掩的那一面
她和老公則共同在房間裡談論那強勢又可憐的婆婆

後來婆婆因老是覺得吸不到氧氣
檢查後驗出肺癌第三期
婆婆堅持不做化療
婆婆要把最後的時光留給自己決定
不想參考誰的意願
老公只能答應
他特別辭職陪伴婆婆
醫生預測婆婆只剩半年活期

她想婆婆一定很想和兒子單獨相處
為此  她盡量晚點回家
盡量能出差就外宿
一個人還真是不錯

半年後
婆婆病情大好
醫生說有機會再多出兩年的壽命
她和老公討論後
她決定在家附近租個房子
她一人住
老公持續和婆婆住
三個人都滿意的生活原來是要這樣

======================轉錄結束=======================

所以我一直認為,現在的女生,單身才是幸福
像故事中的女生,找到了對三個人都好的方式
不用再跟婆婆爭吵
但是她生活的方式,跟我現在單身,差別在哪??

那她結婚幹嘛??

不過這故事裡,像那兒子一樣的人,太多了
因為上一代那樣的母親也太多了
女人們,人家母子過得好端端的幸福生活,妳硬要當第三者幹嘛??
這一代的男人,就讓他們與他們的母親,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就好了

所以妳為什麼要去結婚破壞別人好端端的家庭呢?

jadz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g

母愛真可怕?: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媽媽都不是專業的教育者,但卻很用力的教育著孩子
作者:許常德(博客來連結


序言

如果你看到本書的書名就勃然大怒
如果你還能拿出你的修養挪些包容來看我的序
對不起
請你
息怒
讓你生氣非我本意
我只是想引起注意
提醒大家
媽媽的狀況已到了令人擔憂的地步

她們的工作總是超時
她們的風險總是最大
她們的腦袋還被塞滿社會對她們不人性的期待
她們的身分總是多重
她們的愛不知節制
她們像是萬能什麼事都要她扛下
她們很苦
很容易很苦
苦久了就會變成長途賽跑的選手
終點是孩子的長大成人
而這還可能是第一回合的競賽

賽程中
為了獲勝
她們會全神貫注
如果有必要
她們會先犧牲掉自己的娛樂夢想事業和健康
如果還不夠
她們會犧牲掉她和丈夫的一切
萬萬不能不要的是他對孩子的照料
不管她有沒有能力
不管別人帶是否會比她更適合

於是我們會看到很多媽媽半路落後或陣亡了
她們都是負擔超支的一群
一路上很多人為她們加油打氣讚揚喊口號
卻不見誰看到她們的苦與痛
好像在看鬥雞賭賽般
大家都瘋狂在比賽裡
為了孩子
為了孩子
為了孩子

為什麼沒有人看到這競賽的危險
現在結婚率那麼低會不會就是因為孩子都看到了媽媽的沉重
結婚生子不是人生的必然
不適合請不要入座

jadz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作者: awakeningtw (★ 台灣醒報 ★) 看板: FamilyCircle
標題: [新聞]肯定祖父母節 重建倫理社會
時間: Wed Nov  4 16:45:48 2009


http://ann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9557


教育部最近推祖孫感情,先後訂了祖孫週及祖父母節,希望喚起傳統祖孫三代情感及社會
尊重老人氣氛,用意值得肯定,不過教育部在說詞及做法上尚待加強,不能只把祖父母當
成父母親代理人,讓他們送文具、帶上學,反成為照顧孩子的保姆。

依據教育部次長吳財順的說法,祖父母節是考量高齡化社會之下,超過65歲老人逐年增加
,為促進祖孫感情及帶動社會尊重老人風氣,訂在暑假最後一個週日為祖父母節,希望三
代能一起聚會吃飯,讓祖父母送文具給孫子,在國小或幼稚園開學時,也可帶著孫子上學
。

教育部制訂祖父母節的點子,立意及出發點固然良善,不過根據教育部的說法,及將日期
訂在暑假,難免遭外界質疑只是把祖父母定位在幫父母帶小孩的角色,讓父母親把教養子
女的責任推給上一代。

誠如學者台大教授馮燕受訪時所言,祖父母帶孫子多出於無奈,訂祖父母節重振家庭倫理
,不如訂定家庭節放假一天,全家團聚才有意義。且以祖父母送禮物、帶孫子上學,完全
是幫父母卸責合理化,說法及做法並不適當。

吳財順還指出,教育部將規劃祖父母可免費帶孫子去科博館、海生館等公立館所遊玩。構
想很好,但不要僅限於祖父母日當天,而是平常日就可以免費,會更有意義。

此外,以學校系統來執行,效率會比家庭自行推動好,例如將祖父母節的用意編入教科書
教材,以如同母親節的重視程度來推廣祖父母節,這個節日在學期期間可能更容易推動。

另一方面,推動祖父母節也要有健康的祖父母,政府對高齡化社會的政策就需更加著力,
配套政策像是鼓勵老人三代同堂措施、老人健康照護方案、老人再學習管道等,都需要其
他部會配合。否則只是強調這一天吃飯聚餐,送孫子上學,仍無助於重建家庭倫理。



--
深度報導 ★ 極簡閱讀 ★ 清新視野

【台灣醒報 http://www.awakeningtw.com/awakening/】

有意訂閱電子報者請寄信至admin@awakeningtw.com即可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6.183.49
→ 網友A:在兩性平權的時代,已有重陽節,還強調以"父系血統"為主的祖  11/05 06:28
→ 網友A:父母節,真是無聊,哪是否也要有"外祖父母節"呢??...-_-...   11/05 06:31
==================================================
說的真好..只是台灣社會..
有尊重過生女兒的父母嗎??1176698227.jpg

從小到大.除了初二.過年過節啥時是去跟外公外婆過的?
一堆人嘴上說生女兒也很好.等到女兒結婚後過節想看女兒看不到
別人家生兒子的年年過節都可以團聚.就會後悔當初為什麼不生男的.
女兒也很好?好個屁咧!!!
如果不拼一個兒子.女兒們大了結婚後,過節時就永遠只有兩個老人在過節
台灣社會生女的永遠都是賠錢貨阿
(ps.這政策日前上路了,講的很好聽,說祖父母跟外祖父母都一樣
但是假日有只有一天,又不是有影分身之術
到最後會跟哪邊的祖父母過..用膝蓋想也知道
這政策到頭來也只是強化了生兒子的人才有資格過節日的傳統概念而已)




==============案例的分格線==================
案例一(FORM 婚姻板)
之前沒有結婚時,我跟老公吵架時,他都是去搬我媽當救兵
我跟我媽吵架時,老公會幫忙打電話安慰我媽
我們家有大小節日老公都會出席,呆在我家跟我爸媽聊天的時間都要比我長
結婚後反而
要求我不要太常回娘家
甚麼節日都要回婆家報到(婆家以前完全不慶祝的哦)」

案例二(FORM 婚姻板)

jadz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怨念超重,不喜勿入..看了傷眼別怪我沒提醒)
剛剛在PTT婚姻板上又看到一位將出嫁的小姑的文章

jadz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怨念深重不喜勿入)

昨天陪老媽去逛天津路(not天津街..台中市只有天津路..)
順便買一個皮夾給我弟上大學時可以用
一個99元..還算划算吧?

結果..似乎我媽又換得我爸一陣好罵...

jadz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昨天跟老媽聊天,才真的「確定」老媽的確是進入了更年期..
為何說確定咧..
不是說女人更年期,都會脾氣不好嗎?
為什麼這一年下來我都沒感覺..害我覺得很疑惑
本來都已經做好心理準備了說
但是神奇的是老媽每天都還是笑笑~也不會為了小事兇

jadz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剛在結婚版看到篇文章
覺得心有戚戚焉
(不喜勿入)
===========================================================

jadz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梗抱怨文..不喜勿入阿...

jadz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是對的,我們真的是小人之心
很抱歉..雖然你沒聽到我們罵你也不會聽到我們的道歉
但是還是要道歉...那位大陸醫生醫德真的很好

只是還是有一點是錯的
沒有愛滋...
有的話我可能要準備搬家落跑了...
不要怪我狠心..那也是某人自找的...

希望某人經過這件事..個性會收斂點..

jadz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次我爸回來感覺家裏氣氛就怪
平時吃飯都可以開開心心聊天大笑
我爸在家聊個天還要小心翼翼

jadz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